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

  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指导是中医学用于阐释天人关系、探索生命规律、解释疾病机理、讨论防治的基础理论。近些年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。

  基于“阴阳无处不在”和“阴阳所指无定在”,研究者对阴阳的探索体现在各个方面。

  郝宇等认为,阴阳在内涵上至少包含作为宇宙起源的天地阴阳之气、形而上的阴阳之理,以及被泛化使用的阴阳思维模型三方面的特质,对立统一规律仅表达的是第二层面的内涵。

  姜月蓬等运用中医阴阳理论研究分析代谢综合征病机,认为交感神经具有兴奋神经、加快代谢等特点,其性属“阳”;副交感神经有着抑制交感神经、减缓代谢的特点,其性属“阴”。

  林龙等认为激素层面存在阴阳:如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,其性似阴;胰高血糖素则升高血糖浓度,促进能量动员,性为阳。两者相互对立制约又相互联系,共同维持血糖的动态平衡。

  周庆兵等研究认为,阴阳失调的部分现代生物学基础在于甲基化失控(包括异常的高甲基化与低甲基化)。从中医阴阳的“自和”角度出发,调节疾病异常的高甲基化基因与异常的低甲基化基因,使其恢复正常,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。

  彭鑫等认为《黄帝内经》论述的五行理论体系有两种:生克五行理论和方位五行理论。生克五行理论中,五行关系是互相生克守恒的,各自地位是平行相同的;方位五行理论认为中土为上,调控其他四行,中央控四方,四方对应四时。宋欣阳等认为,中医学是以“中和”为贵的一种“中土五行”理论模式。其中,“土性中和”对中医学脾胃学说具有重要的影响,“动中求和”深刻影响着对中医学对五脏关系的理解。